10月22日,连绵阴雨终于放晴,西咸新区上林街道沣太花园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活动筋骨。不远处,义务理发点已经摆开了阵势,58岁的志愿者陈淑侠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伴随着清脆的咔嚓声,也伴随着邻里间的欢声笑语。
基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小家”,也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凝聚社区力量、激活邻里温情,让居民在社区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是每个基层社区探索的方向。在沣太花园社区,一支“银龄志愿者”队伍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带着热情与担当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成为串联邻里、共建家园的重要力量,也让社区生活愈发鲜活温暖。
银龄志愿者
用服务连起邻里情
沣太花园社区有一支平均年龄超60岁的银龄志愿者队伍,成员多为退休党员和热心居民。他们的服务,始于解决老人最实际的生活难题。
这个设在社区广场一角的义务理发点,就是银龄志愿者陈淑侠和她的伙伴们的“固定岗位”。“以前理个发,得坐两站公交车,现在下楼就能剪,方便多了。”刚理完发的李伯群对着镜子照了照,满意地说。
起初,义务理发只是为了解决社区老人,特别是高龄、行动不便老人的“头等”难题。没想到,随着参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这里渐渐成了邻里交流、互帮互助的“温馨小据点”。一把小小的剪刀,不仅化解了老人们的生活不便,更剪断了疏离,连起了日渐亲厚的邻里情。
陈淑侠是位退休党员,也是社区银龄志愿者服务队的骨干成员。“我是一名老党员,虽然退休了,也想为大家多做些实实在在的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她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许多银龄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除了义务理发,社区文艺活动室里同样热闹。热爱唱歌的王学习主动牵头,组建了社区合唱队;田阿姨则带着志同道合的朋友,定期开展广场舞活动。从日常的排练磨合,到节日里的文艺展演,秦腔、老歌轮番登场,这里成了汇聚社区人气的“快乐沙龙”。
“以前住了好几年,对门邻居都不认识,现在一起活动,见面都会主动打招呼。”居民王玉琴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这些由银龄志愿者牵头组织的活动,像一块磁石,将居民从“小家”吸引到“大家”,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重塑了亲密和谐的邻里关系。
银发力量
社区共治的“智囊团”
银龄志愿者们不仅提供社区服务,更是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社区情怀,成为社区治理的“智囊团”与“生力军”。
社区“睦邻小屋”的议事会,是银龄志愿者们汇聚智慧的重要平台。面对曾经困扰社区的电动车停放乱、充电难问题,他们积极发声。有的提议利用闲置草坪,有的建议改造广场边角……大家结合日常观察,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解决方案。经过多次协商,社区综合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社区电动车充电车棚建设方案,有效破解了管理难题。
在社区的“小夜鹰”治安巡逻队中,银龄志愿者们也是中坚力量。他们每晚轮流与物业协同巡查,排查隐患、调解矛盾。节假日里,一句句“注意防火防盗”的贴心提醒,让社区的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志愿者高永生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社区记录者”。他总是手持相机,跟在巡逻队伍或服务现场,默默用镜头捕捉志愿服务的温暖瞬间。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下银龄志愿者的付出,更吸引了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出一份力。
如今,走进西咸新区上林街道,随处可见银发群体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在“银发调解室”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或是在社区广场开展志愿服务,或是在“银发议事会”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
这些“银发先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初心与担当。在他们的助力下,西咸新区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平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更贴近群众需求、更具温度。未来,新区将继续探索优化服务模式,努力为居民创造更舒心、更安心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