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赳赳大秦》演出剧场,自2024年9月27日首演以来持续火爆。截至目前,这部以秦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演艺已累计接待观众超35万人次,上座率95%,周末场次售罄成为常态。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这场演出从“网红”走向“长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激昂的声音响起,刹那间,观众仿佛被时光洪流席卷,瞬间穿越至大秦。观众王悦佳至今都记得那个让她汗毛直竖的瞬间:“那种直达心灵深处的震撼,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震撼体验,源于剧院的硬件配置。这座现代化剧场,藏着不少“黑科技”。移动的舞台、会跑的观众席、全感官系统......剧院内分为四大空间,六大演出场景。采用推进式沉浸观演形式与360度室内实景舞美,使整个舞台将化身为一座移动的“秦朝战车”,让观众席在演出中随剧情发展向前行进,瞬息穿越两千年。
为实现殿堂级听觉效果,《赳赳大秦》近日又对环绕扬声器的安装方式与角度进行了重新规划,全面升级扩声系统,实现了新增设备与现有系统的无缝对接。团队运用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分析技术,充分考虑观众席位置的动态变化,对每个表演位置和听音区域进行细致模拟,反复调试扬声器阵列角度,让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均匀的声场分布和更精准的声源定位。
从众人劳作的号子声,到战场上金戈铁马的撞击声、士兵们的呐喊声,每一个音效都经过精雕细琢与巧妙布局。借助环绕立体声技术,观众能够清晰辨别声音的方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身旁是忙碌往来的秦人,远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对演出效果的极致追求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回报。不少观众“二刷”“三刷”,因为“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
深耕IP
打造文创产业生态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内容则是《赳赳大秦》的“灵魂”。《赳赳大秦》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的界限,创造性地融合了舞剧的肢体语言、话剧的台词张力、杂技的惊险刺激,甚至还有现代跑酷元素。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形态,不仅让历史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是让学者余秋雨、演员靳东在观演后纷纷赞叹。
演出吸引人,剧场出口处的“赳赳大秦制造局”同样火爆。《赳赳大秦》团队通过深研秦代美学特点和自身特色,提取多种历史文化符号,结合国潮插画、潮流盲盒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尚张力的IP文创矩阵,从联名“这就是俑”主题盲盒到“《赳赳大秦》金属徽章”。从“《赳赳大秦》纪念邮票”到“黑夫毛绒挂件”,覆盖多种品类的文创产品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
同时,《赳赳大秦》还跨界将“秦风”带入餐饮:与本土茶饮品牌“茶话弄”联名推出“秦风雅韵”系列饮品,首周销量突破万杯;与国际餐饮品牌肯德基合作“秦味”主题套餐,更是在西北地区首创。这些跨界合作不仅为传统IP注入了时尚活力,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剧院未来还将推出立体画册、文化潮玩等一系列紧密结合自身气质的文创单品,逐步完成从“文化符号搬运工”到“文化IP构建者”的蜕变,打造具有可成长性的文创产业生态。
演艺生态
激活商业消费活力
看完了精彩的演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的味蕾。散场后的观众们通常不会匆匆离去。因为剧场外,和平村夜市灯火通明,“秦味”烤肉香气四溢;沣东吾悦广场步行街上,市集人头攒动;不远处的大秦熙市也正迎来客流高峰。这种“观演+休闲+夜游”的消费闭环,让每位观众在周边的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5小时,大大带动了周边商户的夜间营收。
随着陕西艺术博物院二期Insula绿洲项目的推进,这里又将崛起一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文化商业综合体。未来,游客“上午在博物院看展、下午观演《赳赳大秦》、晚上泡大秦温泉”的一日体验将成为标配。
西咸新区持续聚焦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从项目孵化、人才引进、市场推广、服务配套等方面给予区内企业全方位支持。例如在交通保障方面,西咸公交动态调整6条线路,将昆明池、诗经里等景点与剧场编织成一张文旅网络。此外,新区还定期举办文旅项目推介会,帮助《赳赳大秦》等优质项目对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从《赳赳大秦》到《丝路之声》《丝路花语》,再到草莓音乐节、马蹄音乐节、儿童剧,西咸新区演艺项目现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消费近千万元,吸引演艺策划、舞美设计等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西咸新区以硬件投入保障体验,以文化深耕铸就精品,以生态构建激活演艺产业的起路径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