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落,西安经开区的主干道已是一片车水马龙,繁忙的早高峰却保持着一份别样的秩序:可变车道上,车辆根据实时信号有序调度;非机动车道前,骑行者于前置等候区依次通过;斑马线一端,公交车静静停下,完成一次无声的礼让……
这一切,源于一场以“绣花功夫”推进的交通变革,将不断下降的路网延时指数与拥堵指数,转变为市民手中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动脉革新,从“堵心路”到“舒心廊”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发展活力与市民的生活品质。在西安市道路改造过程中,位于经开区的明光路和张家堡环岛这两大关键节点迎来转变,上演了一场从“堵心”到“舒心”的道路变形记。
作为连接中心城区与西安北站的交通命脉,明光路承载着数十万市民的日常出行。曾几何时,交叉口通行效率低下、行人过街设施不足、智慧交管覆盖薄弱等问题,曾让这条“大动脉”时有阻滞。为提升通行效能,明光路进行了一场“小投入、大成效”的精细化“手术”。
经过对明光路全线23个交叉口规范化、智慧化改造,通过渠化拓宽、设置专用转向道、拆除部分分隔带等精准施策多管齐下,明光路过去因车道数不匹配导致的长期拥堵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导流岛、高效的右转专用道,以及新增的中分带与醒目的人行道、非机动车过街通道,让路权分明,秩序井然。
数据显示,明光路全线平均拥堵指数降低21.27%,高峰时段车速提升12%-17.8%,平均通行时间缩短4-6分钟。
作为西安“北大门”和城市中轴线的关键节点,建成于1996年的张家堡环岛曾深陷于“双地铁+行政中心+顶级商圈”带来的巨量交通压力。如今,一场旨在打通北城“任督二脉”的综合改造,让其迎来了涅槃重生。
改造的核心,是将传统的环岛转化为高效通达的十字路口,一举释放了环岛内108亩黄金土地资源。这不仅是交通组织的升级,更是城市功能的再造。利用释放的空间,十字路口四个象限将嵌入近8000平方米地下商业空间,原环岛西南与东南角则将崛起“城市会客厅”及配套商业体,通过智慧化通道与熙地港、大融城血脉相连,构建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商圈生态圈”。
今年10月1日,作为张家堡片区公共空间更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央路与凤城九路交叉口及未央路(凤城八路-凤城九路段)改造完成并放行,让市民感受到了实打实的便捷,也标志着中轴交通优化迈出关键一步。
据了解,张家堡片区综合改造将于今年年底整体完工,将彻底激活北城核心区的商业引擎,为经开区增强现代化新城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提供强力支撑。
智慧赋能,打通城市“微循环”
如果说主干道是城市的“大动脉”,那么地铁站点及周边区域就是关键的“毛细血管”。经开区通过“智慧赋能”与“品质提升”双管齐下,交通秩序及通行体验明显改善,获得市民广泛好评。
在文景路凤城十路等关键节点,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经开大队创新实施了“分相位放行+动态周期调整”策略。通过可变车道、智能红绿灯等调控手段,根据需要将直行车与左转车辆进行精准分流,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的交叉冲突,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
更重要的是,交管经开大队建立了一套“监测-评估-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依托智能信控系统,交警能实时监测车流数据,并建立“一周一评估”的动态优化机制,通过拥堵指数、排队长度等关键指标科学验证治理成效,让传统的固定配时信号灯变得“会思考”“能应变”,显著改善了高峰时段的通行秩序。
地铁2号线、4号线等人流密集的出入口,是大多数市民都要经过的出行枢纽。今年以来,经开区城管局在青少年中心(市图书馆)等重要站点持续开展“微创手术”式改造,利用地铁口空间打造嵌入式停车区、优化出入口流线设计、增设导视系统,不仅提升了城市界面的视觉美感,更增强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舒适度与安全性。
目前,经开区已累计在12个地铁口设置非机动停车区6000平方米,可满足近4000辆非机动车停放需求。
从“治标”到“治本”,织就立体化治理网络
为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经开区彻底打破了部门壁垒,打造出“政府主导、交警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效治理格局。
以凤景小学周边交通治理为例,过去每到放学,凤城七路接送学生的家长车辆便排起长龙。如今通过交警大队设置护学通道、施划临时停车位、协调周边物流园在放学高峰时段开放内部车位等措施,凤景小学门口路段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为从根本上缓解“停车难”,经开区多管齐下。一方面,在开元路等路段科学设置限时停车位,释放夜间停车资源;另一方面,积极与停车场管理方沟通协调,推动落实降费惠民举措,将错时共享的成功经验从企业、公共空间向社区延伸,从源头挖掘潜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民监督网络的构建。为避免治理成果出现“反弹回潮”,今年5月,交警经开大队组建了由50名市政员工构成的专业文明停车监督员队伍,并鼓励市民通过“随手拍”参与监督。此外,经开区各部门还将安全宣讲活动向辖区内的更多学校和社区延伸,着力打造“专业监管+全民监督”的立体化治理网络,真正将文明出行意识转化为市民的行动自觉。
目前,西安经开区已推动设立了包括警社、警企、警医、警村在内的多个共建共治示范点和服务点。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经开区交通管理实现了系统性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交通服务的基础愈发坚实。
从交通动脉的改造更新,到交通枢纽的微观治理,再到长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经开区的治理实践始终贯穿着从“治标”到“治本”的深层逻辑。经开区用“绣花功夫”直击交通堵点、难点,不仅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现代化城市治理写下了精彩的“经开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