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经济日报》刊发《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园中园成聚商强链新平台》重要报道,聚焦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开发出多个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中园”相关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近日,由陕西有色碳陶复合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投资7870万元建设的碳陶基复合材料科研中试项目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揭牌。
这个依托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科研技术优势的项目,将建设1条可年产研制8000盘豪华汽车用碳陶刹车盘、4000盘民航碳碳刹车盘、5000盘无人机刹车盘以及100吨碳陶热场材料的科研中试产线。
“碳陶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优异的导热性,是国家鼓励的类碳碳、碳陶基复合材料产业。”陕西有色碳陶复合材料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军辉介绍。
泾渭工业园汇集了陕西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近1200家重点企业,致力于打造汽车、新材料新能源2个千亿元级和高端装备制造、国防科技2个五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为让更多“链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园区自2023年开始,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开发出多个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中园”。
西安经开产业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浩说,在原有的产业园区内再建专业园、特色园,不仅有助于产业聚集、资源集约,更有利于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是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当下,优化园区结构、深掘要素价值、兼顾耐心与创新的产业治理新举措。”
宽敞明亮的厂房里,崭新的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正在查看刚生产的汽车座椅。吉利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内,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园区邻近吉利整车生产基地,集聚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制造、物流运输等环节紧密衔接,帮助我们降本增效。”作为入驻“园中园”的企业,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劳增浩对此模式释放的发展红利感受颇深。
樊浩表示:“企业进入园区不仅是简单的地理集聚,更看重的是在需求协同、场景合作、业务联动中产生的板块效应。我们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专优特强’企业入园发展,助推产业强链成群,聚势发展。”
如今,在吉利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里,15家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配套及相关企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2023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67亿元,同比增长约127%,链式优势正在转化成产业效能。
为推进“一事联办”,西安经开区按照“政企共建”原则,建立以本级实体大厅为中心,泾渭、渭北两座新城政务服务分中心为基点,高铁新城、创业大街智能政务服务驿站及园区政务服务驿站为支撑的“1+2+N”三级联动便民政务服务网络,为园区企业个性化定制工商、税务、社保、人才等95个企业高频事项的服务清单,并以审批集成“多证齐发”和拿地开工“无缝衔接”等措施,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服务方式,有效解决企业重复交、多头报、来回跑等难点、堵点问题。
除了全生命周期的园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园中园”围绕先进制造业推进“两链融合”,还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为企业发展装上“加速器”。
“通过园区内的物联网平台,我们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优化生产调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园区牵线搭桥下,我们和陕西本地多所高校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位于西安经开区高铁新城的西安远望谷物联网产业园内,西安百润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兆楠说。在远望谷物联网产业园协调下,陇芯微(西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开展了深入合作,有效解决了科研开发与企业需求互相脱节问题。
“目前入驻的55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产业方向也基本围绕着物联网研发与应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检测、生物医药等开展。”西安远望谷物联网产业园运营负责人王婷说。
从初期的“构建基础框架”到如今的“精细化打造”,作为陕西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安经开区正通过加快产业聚集、强化基础保障、优化服务效能实现快速发展。
园区是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产业培育的聚集区。随着城市“北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经开区以加快产业聚集、强化基础保障、优化服务效能等多种方式,全力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园中园”的出现正是结合实际发展需求作出的有效尝试。前不久,我们推出了《盘点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园区“答案”》系列推文(点击文末“园区”合集查看详细内容),对各园区配套服务、入驻企业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可以看到,目前经开区的园区发展正步入一个提质增效、特色鲜明、产业深耕、差异化竞争与集群效应显著的新阶段,它们不仅是经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