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买房时的得房率是说实际能够支配使用的面积,觉得如果得房率低了,公摊多了,自己就不划算。那么得房率真的是越高越好吗?
什么是得房率?
得房率:是指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也就是销售面积)之比。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销售面积(也称套型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俗说“公摊面积”)。
举例:小明买了一套房,建筑面积为100㎡,套内建筑面积为83㎡,那么得房率为83÷100*100%=83%。
得房率对居住者有什么影响?
1、得房率影响实际使用面积的大小
公摊面积与得房率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公摊面积是大家一起出钱购买的公共使用面积,公摊面积越大,房子实际使用的面积就会越小。
公摊系数是公摊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的比值,而得房率=1-公摊系数。公摊系数越大,得房率越小,你的房屋实际使用面积就越小。
2、得房率影响房屋性价比
平时,买新房刷卡交钱时,是按照建筑面积收款。得房率越高,房子的性价比越高。
房率越高越好吗?
公摊面积包括楼梯、走廊、电梯、楼梯井等,如果公摊面积太小,会使得公共区域拥挤不堪。如果购买的是塔楼,一梯十多户的公摊如果太小,势必会影响正常出入,降低居住舒适性。
得房率应该有个合理的限度,并不是越高越好。目前市场上约定俗成的得房率标准,要求高层建筑得房率不低于70%,多层建筑得房率不得低于75%。购房者不应盲目追求得房率,当超过合理的限度时,一定要注意辨别是以牺牲居住品质为代价换来的,还是在设计上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