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万商云集。11月5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长安之约 直通欧盟——2025西安市与跨国公司合作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活动邀请空气产品、科意半导体、励讯集团、克诺尔、施耐德、百事等60余家跨国企业高管,以及中国欧盟商会轨道交通工作组等机构代表参会。与会嘉宾围绕西安产业发展与投资机遇展开深度对话,彰显西安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吸引力与合作潜力。
跨国资本持续“加仓”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西安以清晰的产业定位、完善的配套体系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赢得跨国企业的长期信赖与坚定看好。
三星半导体在西安累计投资超300亿美元,打造海外最大存储芯片生产基地;美光科技5次追加投资,累计投入超110亿元,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供应链的战略地位。
行业巨头的持续“加仓”,不仅是资本投入,更是对西安产业逻辑与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聚焦硬科技和先进制造,西安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构建并持续完善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为企业提供了可预期、有纵深的协同环境。
链式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德国采埃孚布局汽车电子与底盘系统,正是看中本地成熟的汽车制造集群;依必安派特设立亚太研发中心,依托的是西安在电子散热与精密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百事食品扩建陕西生产基地,则得益于西部消费市场扩容与国家物流枢纽优势的双重加持。
金融开放亦为外资注入新动能。2024年,陕西省首家QFLP试点基金在西安落地,境外资本得以便捷地参与本地科技创新项目,共享技术成长红利。
以产业生态为核心的综合优势,正推动西安由内陆城市稳步跃升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服务升级持续优化外资体验
让外资企业不仅“引得来”,更能“留得住、发展好”,西安通过持续升级的服务体系,将活动现场的热度转化为项目落地的实效。
近年来,西安绘制19条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为企业提供清晰落地路径。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全流程专班推进,确保环环有人盯、事事有回音。推进“东拓西进”战略,在深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同时,更将招商触角直接延伸至海外,接连在德国、法国举办经贸合作沙龙,带着产业清单、政策包和合作诚意开展精准对接,实现从“广撒网”向“深挖潜”转变。
善用国家级平台扩大声量,西安借力丝博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策划系列推介活动,通过主题论坛、闭门对话、产业对接等多元形式,吸引全球目光。此次“长安之约
直通欧盟”活动,正是这一策略的生动实践。
从“中粮可口可乐34天签约即开工”,到“百事建厂创全球最快纪录”,再到高新区“拿地即开工”审批提速50%,“西安速度”正成为城市服务力的鲜明标签。
政策创新同步发力,环评与排污许可同步发证、“证照联办”、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等改革举措,系统提升跨国企业全周期体验。
《西安市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更是将服务前置至签约前,延伸至达产后。与此同时,“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政企关系逐步成型。
从“等客上门”到“组局对话”,从流程优化到生态构建,西安以诚意引资、以服务赋能。正如一位与会跨国企业家所言:“在西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投资机会,更是共同成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