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老戏新唱,下午光影作伴,夜晚灯火如昼——8月2日,为期30天的“多彩长安2025民间非遗文化节”在长安书院中庭广场盛大举行。
在这里,没有枯燥说教,只有欢乐体验,没有冰冷距离,只有满满热情。非遗汹涌澎湃的内在生命力,在观众与匠人畅谈的笑语里、在孩童追逐欢闹的雀跃中、在老手艺与新创意的碰撞间体现无疑。
从非遗集市到秦腔舞台,从传统美食到文化街区……在曲江,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
非遗“新演绎”
古今对话中千年技艺愈加鲜活
舞台上,非遗正以惊艳的姿态焕发全新光彩。
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东仓鼓乐,在大唐芙蓉园焕发“新声”。作为2023一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这里的东仓鼓乐演出早已超越传统表演形式。
演出以一条历史线串联起不同朝代、不同传承人的动人故事,全新舞台、设备、服装、曲目与主题,共同传递着非遗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当观众聆听穿越千年的鼓乐,既能感受盛唐的雄浑气象,更能触摸到非遗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的秦腔,也在曲江迎来创新蜕变。
8月22日至24日,原创现代秦腔《长车行》在易俗大剧院完成西安首轮演出,该剧目在艺术呈现上大胆创新,不仅打破秦腔“三大件”的传统编制,多次运用“双时空叠演”舞台结构,还借助AR技术投射虚拟试车环境,增强观剧沉浸感。剧中“90后工程师”的rap唱段更与老技工的传统“慢板”形成鲜明对比,传统“二六板”融入电子节拍,让秦腔焕发青春活力。
秦腔的创新远不止于此。易俗社创排的《昭君行》融入歌剧、舞剧元素;三意社则将《哈姆雷特》改编为秦腔《宫廷计》,探索中西戏剧对话的新路径;更令人期待的是,西安三意社携《三击掌》《火焰驹》等经典剧目加入西影微短剧创作项目,让秦腔在影视语言中绽放更多发展可能。
非遗“新场景”
融入城市的传统文化新地标
不断拓展的呈现空间,让非遗正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文化底色。
入选“陕西省2023一2025年非遗特色示范街区”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便是将非遗从单一的展演场所中释放出来,嵌入城市肌理与公共生活之中的典型代表。
易俗社文化街区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街区内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与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毗邻,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秦腔艺术和易俗社的发展历程。
该街区既是文化设施,又是旅游景点,既有展示功能,又具备互动体验与消费属性,极大地拓展了非遗的发展可能与社会功能。
在此之外,曲江还有更多非遗体验场景值得大家探寻。
如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的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在今年6月正式免费开放,馆内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汇聚一堂,串联起三秦大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多彩的民间艺术。
如位于大唐不夜城的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涵盖了皮影的雕刻、上色、唱腔、技法、戏剧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更包含国宝级陕西东路皮影200多件,部分为陕西东路精品灰皮影,完美展现了清代鼎盛时期皮影艺术的魅力。
非遗“新体验”
从指尖到舌尖的沉浸式传承
在曲江,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体验。
今年1月,“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
四季非遗购物月”在大唐芙蓉园盛大启幕,全国近百个特色非遗项目令人目不暇接。近日,多彩长安2025民间非遗文化节在长安书院中庭广场火热开场,好戏连台、趣物云集、市集热闹、大师坐镇……让非遗带来的快乐体验直接拉满。
人头攒动的非遗集市和非遗文化节里,大家不再是远远的观望者,而是深入的体验者,传承的故事、指尖的温度、器物的质感、文化的厚度在此刻交融,每一份体验都成为独有的纪念。
传承着各色非遗美食的“老字号”也在不断重构消费场景,创新消费模式,贴合年轻群体需求。
西安饭庄的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为参观者们奉上了“可触可感可品”的非遗盛宴。同盛祥易俗社街区店推出的自助餐更刷屏网络,很多顾客慕名而来,现场50+款现做主食无限续,香气直击灵魂。
非遗与文创的碰撞同样火花四溅。“绒馍馍”“塔宝”等融合非遗特质的文创产品,凭借独特巧思赢得超高讨论度与销售量。常安香线香系列以非遗手工古法制作,每根线香都承载着长安节气,让千年文化在日常熏染中浸润人心。
以“新演绎”延续文脉,以“新场景”融入日常,以“新体验”连接你我。
未来,曲江新区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注重数字化与现代化转型、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全产业链的协同与打造,持续助推“非遗+”相关产业发展,让曲江的未来因非遗的鲜活而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