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买100平米的房子只得70平米”新闻被疯转。深坑的公摊面积让购房者苦不堪言。那么让置业者痛恨的公摊多少才是合理的呢?公摊大固然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也并非越小越好。
1、别盲目追求低公摊
公摊面积越小,套内的建筑面积就越大,这是因为房屋的建筑面积是由公摊面积和套内面积两部分组成。但公摊并不是越低越好,公摊面积过低,则住宅的品质就会降低。
比如说,为了降低公摊,设计单位减少公共用房配建规模,甚至不做配建,或者让七八户业主共用一部电梯,造成了使用的拥挤,居住的品质大大降低。
2、“零公摊”的销售噱头不可信
一些开发企业打出“零公摊”的销售噱头,即通过送入户露台等方式,将送的面积“对冲”公摊面积。但国家对哪些面积要计入公摊已经有明文规定,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零公摊”住宅是根本不存在的。
3、实际公摊面积高于开发企业提供的数据
一般开发企业告诉客户的公摊面积都是的,但实际交房时公摊面积都会有差,有的高出百分比,也有的低一些。但一般来说都要更高一些。
例如有的面积为130平的房子,开发企业不会跟购房者说的百分比数字,例如百分之几点几,而是直接告诉他们24%。而实际在交房时,住宅的公摊可能会高于这个数值。
4、开发企业故意引导消费者忽略公摊面积
一般来说开发企业都会在开盘当天公示出住宅的公摊比,但都会放在较不显眼的位置。而购房者多数也会忽略去看这些公示,后收房了想再找开发企业也是没用的。因为按照相关规定,是允许一定的公摊差存在的。”